一、专业和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基本状态概述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滨州学院首批新上本科专业之一,依托我校最早的传统专业数学教育专业。该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四届毕业生,毕业生人数443人,现在校学生242人。该专业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 3人,副教授7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滨州学院教学名师1人;教师教学水平在全校居一流水平;多人获滨州学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二等奖。另外,外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8名。
应用数学被评为是山东省“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学科。数学教育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被评为首批校级特色专业。《数学分析》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高等代数》和《解析几何》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常微分方程》和《近世代数》课程被评为校级重点课程;《数值计算》和《离散数学》课程被评为校级双语课程。分析系统课程教学团队和数学建模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代数与几何教学团队被评为首批校级教学团队。
(二)本专业和人才培养基本状态分析
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数学领域中研究内容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它是联系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信息管理、经济、金融、社会和人文科学的主要桥梁。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应用数学理论基础,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应用数学方面的人才,能独立地进行和组织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能在生产经营、管理部门、科研部门、教学部门等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与应用数学已经涉及到物理学、建筑工程学、生物学、无线电学、气象学、海洋学、信息科学、经济学、金融管理学等。因此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有着良好的社会需求。
2.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四届毕业生,毕业生人数443人,现在校学生242人。
经过建设和发展,实践教学条件有了长足的发展,现有数学建模开放实验室2个,计算机84台,实践教学基地3处,基本能满足实践需要。
经过近几年建设,本专业已经形成一支学术风气浓厚,思想活跃,团结向上,结构优良的学术梯队。这支队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科研实力强,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科研方面颇为突出,自升本以来,本专业教师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逾300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54篇,国外期刊28篇,被SCI、EI等收录45篇;主编或参编专著、教学参考书10余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山东省博士基金1项、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5项;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多人次获得滨州市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动力方程科研团队”被确定为首批校级科研创新团队。为我们将来争创省级和校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有待加强。缺乏学科带头人,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2.实践教学基地有待改善。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率不高,实践教学基地档案材料不够完善。
3.实验室设备有待改善。2006年购买的一批微机有待于淘汰更新,设备更新慢,技术发展过快,现有教学采用新技术后部分设备不支持。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1.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确立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建构具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注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以法治系。按照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地要求,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改革措施,开拓创新,办出特色。正确处理建设、发展和提高的关系,在全面推进专业建设中进一步凝练特色,突出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努力实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又快又好发展。全面加强专业建设,在校级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争取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成省级特色专业。
2.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瞄准社会需求。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与调整要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紧缺的应用技术人才需求为依据,要立足地方,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的发展,寻求并扩展专业生存空间。
符合两个定位。专业设置还要符合学校的定位,始终抓住面向基
层,应用型这个根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尤其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充分依托行业。专业设置、专业改造及专业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要充分吸纳在校生、毕业生、家长、有人单位及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满足社会的需求。
学科促进专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引领专业发展。
学术能力并重。教师队伍建设既要提高教师任职水平,又要优化队伍结构。无论是在职培训、深造,还是引进,都应注重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具体目标与内容
1.人才培养规格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设置了两个方向:教师教育方向、经济数学方向。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面向中、小学校教学、科研一线,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基础,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在中、小学校从事数学教学、教学研究、教育管理工作,也可在企事业等单位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经济数学方向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面向全国及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一线,具有应用数学和经济数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经济及其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在经济、管理和金融领域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数据处理、信息管理及数量分析等工作,也可在教育部门从事教学研
究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专业规模
年份 | 数学与应用 数学(教师教育方向) | 数学与应用 数学(经济数学方向) |
在校生人数 | 拟招人数 | 在校生人数 | 拟招人数 |
2012 | 183 | 40 | 59 | 40 |
2013 | 164 | 40 | 99 | 40 |
2014 | 181 | 40 | 118 | 40 |
2015 | 160 | 40 | 122 | 40 |
| | | | |
3.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的调研、论证,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修订过程中,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放到首位,以数学建模为龙头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形成数学建模思想,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结合计算机的工具,科学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并将所得结果应用于实践,通过数学建模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4.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建设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立足以人为本、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遵循“稳定、培养、引进、竞争”的工作方针,建立一支稳定的、优秀的师资队伍。
继续聘请兼职教授来我校讲学,拓展师生的视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抓住每一次专家来我校讲课和作学术报告的机会,开展丰富多采、富有实效的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5.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结合专业特点,精心组织建设,在原有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建设2-3个新的实习基地,最大限度的满足见习、实习的需要。
6.课程改革及教材建设
(1)课程改革与建设目标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课程建设成果。在汇总几年来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既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和专业培养要求,又具有我系鲜明特色的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单门课程建设要完善并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等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学资源。争取5年内建成1个省级精品课程群、1个校级精品课程群;继续加强双语课程的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有明显提高;加强网络资源课程的建设,努力扩大网络资源应用,建设网络课程1门。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原则,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教材建设工作,根据学科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基本文件内容,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充分反映学科前沿及专业发展动态。
(3)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中除选用适合我校生源实际和教学需要的面向21世纪的优秀教材外,鼓励教师自行编写能反映本专业特色的教材,作为教材建设的补充。并在教材获奖方面有新突破。
7.教研科研
建设好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这一平台,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优化教学梯队,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力争两年内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在高层次课题立项、高层次教学成果、高层次教学奖励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8.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
加强网站建设。以数学与信息科学系网站和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特色专业以及校级特色专业网站为依托,完善各种教学资源,使个网站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实施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推进专业建设、教学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专业建设实施计划。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定期检查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建立并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通过有效手段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以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科研和育人的积极性,推动数学与信息科学系的全面发展。健全数学与信息科学系的相关规章制度及奖惩措施,弘扬正气,提高整个系的凝聚力;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
2.抓住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机遇,全系上下通力合作。认真履行职责,不断创新,积极研究、探索专业建设中的新路子,做好专业拓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