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系“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2011—2015)
发布时间: 2014-12-02 浏览次数: 395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进一步加强我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滨州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系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逐步完善课程建设条件,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数学分析》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高等代数》、《高等数学》和《解析几何》三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和《线性代数》三门课程被评为校级重点课程;《数值计算》和《离散数学》两门课程被评为校级双语课程。

1.不断加强课程管理

在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制定了各课程较为完备的教学大纲,教师按照大纲要求开展课程教学和考核。学校每学期在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过程中,都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我系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良好。强课程文档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教学日志、教学任务书、教案等教学文档建设;对数学与应用数学和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的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以及我系承担的公共必修课程均成立了课程组

2.积极推进课程项目建设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系重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将课程建设纳入质量工程建设范围,以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的形式,推进课程建设。2006年,《高等代数》、《高等数学》成为首批校级重点课程,2007年《高等代数》、《高等数学》转为首批校级精品课程,相继《解析几何》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和《线性代数》三门课程被评为校级重点课程;《数值计算》和《离散数学》两门课程被评为校级双语课程。大力开展质量工程建设,截止目前,共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重点课程3门,校级双语课程2门,推动了课程改革和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带动了整体课程水平的提高。

3.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课程内容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协调统一,教师能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以课堂教学环节为切入点,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深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强化课程过程考核,实行了一页开卷教考分离

十一五期间,我的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统计学专业的课程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课程建设总体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改革有待深入;课程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尚不丰富,利用率较低等等。

十二五时期,我的课程建设工作要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为契机,总结经验,规划未来,大力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推动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学校办学定位,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颁布实施和黄蓝两区建设为契机,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加强教材建设、深化课程改革,通过课程建设,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我整体教学水平。

三、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继续将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我教学基本建设的重点来抓,落实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和实际,以合格课程为基础、重点课程为支撑,精品课程为引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专业综合课程,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探索重视实践应用、重视个性发展、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课程模块。强化优势,凝练特色,着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群。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课程建设成果。在汇总几年来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既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和专业培养要求,又具有我系鲜明特色的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单门课程建设要完善并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等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学资源。争取5年内建成1个省级精品课程群、1个校级精品课程群;继续加强双语课程的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有明显提高;加强网络资源课程的建设,努力扩大网络资源应用,建设网络课程1门。

加强课程管理,继续推进课程组建设,充分发挥课程组的基础教学作用,不断规范课程文档建设。努力提升课程教学现代化水平,加强网上教学,加大课程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和电子等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积极构建与新型教育模式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推动我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四、建设任务

1.进一步规范课程管理

强化教研室对课程群的管理责任,进一步完善课程组,明确课程负责人,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制,确保每门课程有2人以上能开设,每个教师能开设2-3门课程,积极开展课程群建设。要求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每学年都必须为本科低年级学生授课;完善课程档案建设,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目标,明确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教学日志、教学进度、教案、试卷、试卷分析、课程总结等教学文档建设;推进课程建设质量工程,加强对现有课程建设项目的指导与管理,确保课程建设项目建设质量。

2.加强课程教学队伍建设

各门课程均应按课程组培养师资队伍,形成课程教学团队,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持课程建设工作,配备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队伍,逐步形成一支知识和年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确保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引进、顶岗挂职锻炼等方式,增加具有行业背景和行业经验教师数量,进一步增强教师实践能力;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和专业带头人,要有计划和措施,争取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团队1个。

3.重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夯实专业基础课程,深化专业主干课程,压缩专业必修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程,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践锻炼和职业训练。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设置实践环节,设置专业综合课程。加强素质拓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将素质拓展内容作为课程纳入培养方案。注重学科发展与应用的前沿,注重将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面向应用改进理论课程教学,注重强化应用性知识的传授和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积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增加体验性、意会性、情境性的知识。

4.注重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

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修订)要紧扣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坚持科学性与适时性相统一、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吸取课程建设的最新成果,明确对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在立足适用性的基础上,积极选用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进一步提高近三年出版的优秀教材使用率,鼓励教师编写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并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自编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和习题集等。

5.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倡导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试行行动导向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在科学合理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运用好网上课程教学平台,推动师生网上交流与互动,提升学校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整体水平。

6.强化实践课程教学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实与理论课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进一步完善三大层次、五大体系、八大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尽量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确保实验开出率达到大纲要求的90%以上,力争100%。对学生开展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教育,注重在素质拓展环节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现实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逐步规范素质拓展课程,不断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和标志性成果培育机制,注重在素质拓展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继续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校企共建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课题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推进课程考核改革

积极推进课程考核改革,注重对学生动手、动口、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强化课程过程性考核,促进考核形式多样化,努力做好过程考核记录;加强总结性考核,题型设计要不断创新,考核内容要宽厚兼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

8.加快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继续鼓励教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自己制作和使用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快推进课程资源建设,搭建更多的网上教学平台,吸引更多地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对现有课程建设项目的监督与检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重立项、轻建设的问题,充分发挥已建成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等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课程建设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基础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应以我总体规划为先导,不断完善各课程建设规划和具体课程的建设规划。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的指导要将课程建设纳入重要会议议程。

2. 强化教改立项研究内容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课程建设内容

深化教学改革是加强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的源泉。为保证课程建设内容的不断更新,鼓励承担省级、校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课程组成员积极申报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的,以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为内容的研究项目,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中,从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我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根据学校文件规定的激励机制,将课程建设纳入教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范畴。

5.强化课程建设管理,确保课程建设质量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教学工作,必须加强管理,常抓不懈。建立健全本科课程评估体系,通过评估促进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完善课程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机制,根据学校定期组织校内外专家对重点课程、双语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反馈意见,及时对课程的建设进行整改,使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6.健全课程评估机制,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评估对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健全课程评估机制,要根据课程特征,确定评价内容,重点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目标,通过评估激励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以评促教的目的。

版权所有:山东航空学院理学院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7012503号-3

学校地址:滨州市黄河五路391号 联系电话:0543-3190016 邮编:256603 电子邮箱:bzxygyj@163.com 学院网址:http://www.bzu.edu.cn